小說家 詹明儒 ╳ 真理大學台文系副教授 錢鴻鈞
在多向量、多核心的文學主張裡,小說家詹明儒直面台灣歷史的更迭,透過《大島記:渾沌台灣》、《鳶山誌》雙連作揭示台灣人的起源、台灣這座島嶼在不同力量及多重價值間的苦難與蛻變、不同族群的磨合與融合、世代的哀愁與重生,此外,也透過宗教與信仰思索,諦視著島嶼的命運、演變過程中的精神黑夜與光明;真理大學台文系副教授錢鴻鈞,則致力於歷史小說的研究,透過鍾肇政、葉石濤的文本,闡述其中所表現的歷史精神及歷史真相,並以教育推動台灣歷史小說的認識與理解。
本刊規劃「台灣文學的下一步」系列專訪,於本期首發專訪小說家詹明儒、錢鴻鈞教授,在「書寫台灣的靈魂──『多向量』中的哀愁與重生」報導中,談創作的核心理念與文學觀、個人身份認知的形成過程與反思、身為作家或研究者,面對歷史的角色和責任、文學對歷史的反映與重塑、面向國際的挑戰等。此主題封面設計,也以多彩紛亂、強烈的視覺意象,呼應台灣多元價值、不同文化元素衝突或融合的樣態,也指向形塑出台灣人獨特的文化身份認知的歷史複雜性。
前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(Jenny Bloomfield)──
不斷切換模式的人生.Kolas Yotaka ╳ 露珍怡
「失去語言,就失去文化,文化和語言讓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,是身分認同的核心,也讓社會更加豐富。在澳洲,就像在台灣,政府重視積極保護語言,尤其是原住民族語,我相信語言就是認同與文化的核心。我只會說一點台語,但我已強烈感受到了解這個語言,就是我了解台灣社會以及台灣人民的關鍵,了解他們的思想、信仰、以及對未來的期待。我也學了幾句客家話,還有原住民族語。與語言、文化和社群產生連結,讓我們成就『我們』,所以語言需要培育和保護。」──露珍怡(Jenny Bloomfield)
本期另一個封面主題為「女性的政治參與:個體生命實踐與集體的改變」,邀請Kolas Yotaka專訪前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(Jenny Bloomfield),透過國際友人的視野爬梳其個人生命經歷、探詢女性投入政治為人類社會所能帶來的轉變,以及對外交、國安、能源、性別、族群、文化的看法。報導中,除了看見成長於自由、平權的澳洲社會的Jenny,其從政初衷與堅持,還有對台灣的喜愛和期許,如同贈禮般為台灣社會帶來啟發:以男性思維為主軸的台灣民主社會能以Jenny的視野和理念為借鏡,減少社會中意識形態的操弄與撕裂,並令人重新看待並定義「政治工作」、「公共事務」與「影響力」等議題,同時重新思考:「政治工作不能只與『權力』畫上等號,更需要「責任」、「義務」、「無私」、「奉獻」等美德的養成與要求。
在多向量、多核心的文學主張裡,小說家詹明儒直面台灣歷史的更迭,透過《大島記:渾沌台灣》、《鳶山誌》雙連作揭示台灣人的起源、台灣這座島嶼在不同力量及多重價值間的苦難與蛻變、不同族群的磨合與融合、世代的哀愁與重生;真理大學台文系副教授錢鴻鈞,則致力於歷史小說的研究,透過鍾肇政、葉石濤的文本,闡述其中所表現的歷史精神及歷史真相,並以教育推動台灣歷史小說的認識與理解。
本期另一個封面主題為「女性的政治參與:個體生命實踐與集體的改變」,邀請Kolas Yotaka專訪前澳洲駐台代表露珍怡(Jenny Bloomfield),透過國際友人的視野及個人生命經歷,探詢女性投入政治為人類社會所能帶來的轉變,以及對外交、國安、能源、性別、族群、文化的看法。成長於自由、平權的澳洲社會的Jenny的談話如同贈禮般為台灣社會帶來啟發,並令人重新看待並定義「政治工作」、「公共事務」與「影響力」等議題。
本期推出單冊雙封面,文學版封面以強烈的色彩對比感,延續了詩人、同志小說家、佛教學者楊風(楊惠南)繪畫中常帶有的濃郁紅色、鮮明或沉鬱的色彩基調,也呈現情感豐沛又具求真本性的他,在聖與凡、光明與混沌間行走的內在狀態。訪談透過楊風的文學與繪畫、對佛教教義的感悟中,反映其生命觀與生命狀態:從萌生出家的念頭,到深入塵世經驗的選擇;從嚴謹而具邏輯性的哲學系教授、佛教學者楊惠南,到投入創作並展現自由心靈的楊風。
另一位封面人物為Kolas Yotaka,在歷經輿論風暴之後的她,重拾閱讀、寫作的生活步調,並強調自己不是「受害者」,而是「倖存者」。除了關心台灣的民主是否會淪為資訊時代受輿論操作者所帶動的「羅馬競技場」,Kolas也撰寫專欄文章討論未來的AI時代:「我們的世界正在創造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世界,因此必須搶先,讓機器人為人類服務,而非讓人類成為機器人的奴隸。」
本期推出雙封面,分別以帶有海洋及彩虹、多元光譜的視覺意象,呈現兩大值得探討的主題,以及兩位封面人物所揭示的多樣性意義,分別為「選擇了文學的裸命:夏曼.藍波安」、「我的她與他——跨性別人生」。
剛獲得「國家文藝奬」的蘭嶼達悟族作家夏曼.藍波安,以身為海洋子民的視野,透過「借貸」來的文字書寫實際接觸野性空間的經驗、身體感知的海洋,不僅有其獨特的文學價值與寫作魅力,也為受現代性教育與科學思維影響的大部分現代人,帶來了全新的世界觀並拓寬了海洋視野。
正行走於「跨性別」漫漫之路的林依娜,於訪談中分享了性別轉換過程中面臨的身心變化,並直視了在追尋真實自我歷程中的內在衝突,而她始終以堅定的內在力量面對社會二元性別框架、主流思維模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,並透過公開分享,以一己的經驗作為打開社會理解的鑰匙。
本期推出雙封面,分別呈現兩大主題:「把生命極大化的女性——女力從政」、「飛越與沉澱的寫作之道——陳銘磻的『大寫』人生」。
我們報導了四位代表民進黨參選立委的女性:吳音寧、林靜儀、林志潔、苗博雅。在一片性平議題中,女性自覺、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力量呈現了民主台灣不同的樣貌與未來;本期也專訪了具作家、作詞人、出版人、編劇、電視節目主持人等多重身份,且為「報導文學先鋒部隊」的陳銘磻,以回憶錄、傳記性的方式,希望留下陳銘磻五十多年的創作生涯裡,為「文學」奔走的軌跡,也從中探詢,一位「大寫」的寫作者的感性與熱情,以及,一個敏銳而情感豐沛的寫作者,如何以外在行動回應對文學的愛與初衷。本封面使用強烈的對比色,烘托其飛越與沉澱的寫作人生,並以「紙上電影」的形式呈現其精神面貌與生活切面。
本期特別企劃了〈台灣這張考卷——給未來的總統;與ChatGPT聊國政白皮書33道題〉,將2024台灣總統即將面臨的33道關鍵議題,向最新版的聊天機器人GPT-4提問。
另一篇人物報導〈苦裡綻放的花朵〉分為上下兩部,不僅呈現陳克華身為詩人、醫師、藝術家、作詞人的多重面貌,也以陳克華詩作與藝術創作中,帶有形而上意義探索的作品為出發,與本刊副社長、詩人與禪師石秀淨名對談。兩人在「生命、慾望與真理」的智性交流中,不僅以語言折射了生命的本質,也探究生命的共有經驗「苦」,而創作的動能與意志也如苦裡綻放的花朵般,堅韌而頑強。封面以陳克華近年熱愛的「黏珠珠」藝術,自由揮灑於雙人合照中,既歡快與生機蓬勃,也仿若海中氣泡般虛幻與華美。
本期推出的兩個封面、一個特刊中,主題「稜鏡台灣」以電影《流麻溝15號》製作人姚文智及導演周美玲為人物代表,透過稜鏡概念與設計,突顯兩位文化人透過電影的敍述載體,述說屬於台灣的故事,並呈現歷史事件中,「人的處境」之多重樣貌,並隱喻了映照著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「時間向度」。
本期另一主題為「戰爭的腳步,真理的狼煙」,不僅專訪了加入烏克蘭志願軍的呂子豪,以「戰地日記」的形式梳理了三個月在烏克蘭的戰地經驗,呈現了呂子豪從發放物資幫助難民,到加入志願軍,後又離開戰場的內心轉折,以平實而真切的語言,訴說「戰爭的模樣」;在此主題內,也專訪了「黑熊學院」兩位創辦人:何澄輝與沈伯洋。具有法律學術背景的兩名知識份子因有感於多年來,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越趨嚴重,於是起而行,創辦這所民間戰爭防衛知識學院,致力於提供容易接觸、容易上手的系統性戰爭知識,希望讓台灣民眾都能普遍具有防衛能力與心理素質。
本期主題為「世界empower台灣/台灣empower世界」,並推出兩款封面,呈現扣緊此主軸的三位人物。
封面人物之一總統府資政孫大川先生,本期專訪並邀請他以一名原住民身分,撰寫一封給世界領導者的信,是對於作為世界一份子的我們,意義深遠而發人省思的詰問與警醒。
Kolas Yotaka(谷辣斯.尤達卡),從身為海洋子民的原住民身分認同出發,她離開了總統府發言人的職位並投入花蓮的選舉,將之視為「社會運動」,希望喚醒花蓮的公民意識。
北美館館長王俊傑,集藝術家、學者、行政首長三種身份於一身,不僅於專訪中回應了普羅大眾對當代藝術的困惑與好奇,作為一個深具影響力的藝術文化推手,他也分享了體制內的侷限與跨越、談論了後疫情時代的當代藝術與社會、自身及世界的相對位置及關係,以及他以當代藝術帶領台灣往世界邁進的核心理念。